济南市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科学谋划和有效实施“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对于适应国内外宏观形势的新变化,积极应对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在新起点上实现省会建设发展新跨越,具有重大意义。
一、“十一五”科技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全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攻坚破难、锐意进取,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科技发展预期目标,实现了科技事业快速发展。我市先后被授予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
(一)科技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1.科技资源日趋丰富。人才总量持续增长,科技人员总量57万多人,居全省之首;目前驻济高层次人才中,两院院士6人。全市现有高校39所(加成人高校和社会办学共66所);拥有市级以上独立科研机构178家、重点实验室54个(国家级3个、省级51个)、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级1个、省级4个);拥有企业技术中心204家(国家级13家、省级48家)、济南地域内共建成各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4家,其中市属151家(国家级2家,省级107家);共建成市级以上农业科研机构30余家,各类农业科技推广机构90余家。
2.科技投入稳定增加。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总额由2005年的33.9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1.4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1.81%上升到2010年的2.08%。市本级应用技术研发资金由2005年的4740万元增加到2010年的10400万元,年均增长17.02%。
3.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均分别增长18.5%和27.2%,2010年底国内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15519件和9593件,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4项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一,万人专利申请量和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5位和第4位,比“十五”末上升了2位。“十一五”末,全市累计登记软件产品2055个,2010年全市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务收入达590亿元,居全省第1位,软件出口额达2亿美元。全市共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230项,获国家科技奖励29项、省科技奖励983项。浪潮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济南二机床高效全动能大型机械压力机、华天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软件、重汽重卡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取得重要突破。
(二)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显著增强。
1.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93家,居全省首位。国家级、省级、市级创新型企业分别达到2家、38家和75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2063.96亿元,比2005年(676.24亿元)增长了205.2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1.54%,比2005年提高了11.42个百分点。全市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达到4.74亿美元。
2.科技园区建设取得重大成效。截至“十一五”末,建立国家级科技园区6个、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7个、863成果转化基地2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CIIIC)、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中日IT桥梁工程师交流示范基地先后落户济南。齐鲁软件园、济南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各类孵化器基地面积达100万平方米。拥有国家级企业孵化器5家,在孵企业1000余家,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前茅。
3.高新技术嫁接提升传统产业效果明显。深入实施制造业信息化、“310”科技示范工程,加快了传统产业高新化步伐。重点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较高,60%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32%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品比重持续增长,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达到了35%以上。利用高新技术、环境友好型技术及清洁生产技术等改造提升机械、化工、建材、冶金、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部分废弃物实现了循环利用或再资源化,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废水废气排放量,探索建立了一批环境友好型示范发展模式。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也加快了济南市信息化、城市化建设步伐,改善了应急保障系统、社区服务体系,提高了人口素质、医疗卫生水平、公共安全水平,促进了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至2010年,全市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55%,较“十五”末提高了5个百分点。
(三)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1.企业研发平台建设不断加强。全市9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建立了技术中心或各类研发机构。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单位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3.5%左右,其承担的创新项目数占全市创新项目总数的70%以上。企业研发平台每年承担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近200项,获得无偿支持资金1亿元以上。建立起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大型仪器共享、科技成果转化等六大公共资源共享平台,提高了省城创新资源利用效率,已经成为整合省城创新资源的重要纽带。
2.产学研协同创新不断深化。深入推进“实施一个计划,打造三个平台,吸引一批人才,带动相关产业”的多层次立体式产学研合作框架。研究制定“省会产学研合作发展规划”,建立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省“百千万”科技合作创新工程和“天使”创业基金计划,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攻关,推动产学研合作。目前,我市已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全面科技合作关系,聘请院士等高层次专家指导和参与济南市科技战略决策。围绕“新特优”产业发展,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004年以来全市设立了每年约2000万元的产学研合作专项经费,促进国内科技成果在济南的落地转化。借助济南加入世界科技城市联盟的机遇,有效利用国际先进科技成果和创新资源。
3.科技服务体系蓬勃发展。建成科技中介机构269家,其中生产力促进机构23家(国家、省级各3家)、高技术创业服务中心4家、科技咨询服务机构16家、技术推广机构7家、技术产权交易机构4家。启动“百家实训基地”计划,17家实训基地投入运营。
(四)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
1.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成立了济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委员会,建立完善了部门及县(市)区协作互动工作机制,构建了组织、评价、规划、责任、政策、创新主体“六大体系”;不断完善创新激励政策,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2006年以来市财政创新奖励资金超过2.7亿元,设立了科学技术最高奖,奖励力度居全国同等城市前列。
2.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实施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引进计划,培育、扶持一批创新能力突出,能够显著提升我市自主创新水平的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实施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计划,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骨干企业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分期分批组织培训,激发创新意识、普及创新方法、提高创新效率;重点实施“5150”工程、“泉城学者”建设工程、“青年科技明星计划”、“留学人员创业计划”和“创新团队培养计划”,组织实施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工作,推进人才、项目、基地一体化进程;落实完善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期权和股权激励、科技奖励、职称评聘等人才激励政策,保护创新人才的积极性。
“十一五”期间,面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国内外科技的激烈竞争,我市科技实力和科技创新的总体能力还存在较大差距,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发展的因素和问题。一是创新投入相对不足。目前济南市全社会研发投入总量占GDP的比重仅为2.08%,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处于中下游水平,财政资金和金融贷款在科技活动中比重偏低,规模以上工业技术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与先进城市差距较大。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企业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名牌产品数量较少,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不足,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强,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三是产业创新亟待深入。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还不够大,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偏低,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全省17城市中仅居第6位。传统产业升级任务艰巨,需要下一步的创新发展。四是高层次创新人才比较匮乏。高水平创新团队少,行业领军人物和优秀拔尖人才比较短缺。五是有些科技创新激励政策落实不到位。由于政策牵头单位较多,政策整合不够系统,部分企业和单位对创新政策了解不够,企业技术开发投入的所得税税前抵扣政策等落实不够理想。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大力实施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创新驱动和富民惠民战略,立足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牢牢把握“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以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为总目标,以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高新产业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为总抓手,以实现优势领域的技术突破和重点领域的技术跨越为重点,以科技体制创新为保障,进一步整合优化科技资源,加大科技投入,壮大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科技实力,全面提升科技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与支撑能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自主创新。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大力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若干重要领域研发一批核心技术,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和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2.坚持重点突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基础优势和战略需求,统筹各方面力量,集中研究开发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大、作用突出的关键共性技术、战略性及储备性技术,实现重点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3.坚持市场导向。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实行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提高科技活动的效率和效益,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经济一体化。
4.坚持超前部署。紧跟科技发展前沿,加大投入,集中各方面力量,着力加强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超前部署前沿技术研究,培育新兴产业,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5.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机制,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优化人才结构,大力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创新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全面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大力推动社会科技进步,让科技发展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三)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地加强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创新环境,努力实现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创新活力显著增强,科技综合实力和城市竞争力全面提升。至“十二五”末,初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全面完成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任务,并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的先进行列。具体目标如下:
1.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大力加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形成运转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十二五”末万人专利申请量达到30件,高技术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65%以上,进入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前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数量跨入全国省会城市前列,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以上。
2.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全面提升。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0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每年提升一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现代产业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运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得到全面提升。
3.推进社会科技发展,两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取水下降指标,重点产品能耗水平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15%,工业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率稳步提高,基本形成绿色产业体系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4.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强度。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65%以上,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年增幅不低于本级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平均达3%以上,新建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融资机构达到10家以上,形成较为完善的创新融资体系。建立科技投入的目标责任制,确保科技投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5.完善科技人才引进培养机制,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700人,万人拥有高技能人才350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达到350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达到150名。全民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高。
6.整合优化科技资源,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各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0家以上,新增国家级15个、省级50个,各级生产力中心达到40个以上。实施标志性产学研工程项目100个,新建产学研中试基地50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平台、大型科技资源数据库等公共平台的服务机制进一步完善,辐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
三、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
1.新一代信息关键技术。依托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CIIIC)、齐鲁软件园等载体,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研发应用,逐步完善产业链,形成新信息产业集群。在巩固现有服务器及计算机外围设备制造优势的基础上,着力发展高端服务器、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等核心基础产业。推动量子通信、卫星通信、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
———高端计算机及服务器。以浪潮等骨干企业为龙头,研发高效能、高可靠性、高端容错计算机和服务器,确立济南市高端服务器的领先地位。开发计算能力千万亿次、存储容量为PB级的高性能计算和存储环境,建设高性能计算中心。重点支持高性能商用服务器系统体系结构和系统资源动态部署、系统管理模块、高速交换模块等关键技术开发。开展海量数据一体化自动管理技术、虚拟存储技术、系统监控与管理技术等相关研究。
———集成电路。以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CIIIC)为载体,加快发展集成电路芯片研发设计和生产;依托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搭建集成电路设计共用平台和实验室;建设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设计工具、测试环境,重点发展计算机存储芯片、数字音视频处理芯片、移动通信专用芯片、信息安全芯片、嵌入式终端用系统级芯片(SOC芯片)、汽车电子专用芯片、数字化仪表专用芯片、射频识别(RFID)芯片等通用和消费类芯片;建设拥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集成电路生产线、测试封装线,开展消化吸收创新,培植集成电路设计开发新兴产业。
———高端软件。以浪潮、中创、山大华天等企业为骨干,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软件系统(CAD/CAM系统)、资源计划管理系统、软件中间件、基于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网络的通信应用软件、支持超级计算环境的应用软件及产品;开展面向电力、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软件,面向软件重用的中间件技术、构件技术,面向服务的软件体系结构及向网络(Web)服务扩展技术进行攻关,形成一批有特色的具备自主版权的软件产品。围绕培育国内最具竞争优势的特色软件产业集群,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软件产业基地。
———网络通信。以引入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为契机,推进个性化音频、视频业务传送等新型信息服务领域产业化应用;通过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三网融合和宽带通信网络升级,大力推动相关应用及服务模式创新;推进基于绿色通信等先进网络技术的系统设备、应用终端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支持新一代网络通信相关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工作。
———物联网、云计算。以济南射频识别(RFID)产业联盟为依托,以制约我市物联网应用与产业发展的技术薄弱环节为重点,建设完善射频识别(RFID)公共技术支撑平台,着重围绕射频识别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物联网络技术等,开展科技创新和产品研发,突破核心关键共性技术,支撑产业自主发展。在感知层面,重点支持射频识别芯片与标签、射频识别读写器、新型传感器的设计与制造;在传输层面,重点扶持基于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软交换等下一代网络传输技术与设备研发、制造,支持海量数据交换和存储设备研发制造;在应用层面,重点支持在食品药品监管、城市公共管理、精准农业、现代物流、数字家庭等领域实施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拉动产业快速发展。云计算重点研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量存储系统等云基础装备和云计算操作系统;推动浪潮云海战略发展,在电子政务、工业设计、现代服务业和中小企业服务等领域实施云计算示范工程,带动新型信息服务业的发展。
2.新能源及节能环保关键技术。以提高技术与装备、产品和服务水平为重点,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努力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太阳能热利用。以桑乐、力诺等企业为骨干,积极开发标准化、通用型太阳能热水系统组件,开发中高温太阳能集热技术及应用,扩大光热应用领域,开展太阳能高效利用技术研究,加强太阳能光热技术创新,积极研发光热发电和系统集成技术,加快太阳能光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步伐。
———太阳能光伏应用。以力诺、晟朗、华艺等企业为骨干,加快光伏发电及产业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快发展光伏晶硅材料、晶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建筑用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发电控制系统、发光二极管(LED)太阳能灯具;发展大功率逆变技术及相关设备,研发太阳能与风能互补系统以及风、光与建筑物一体化技术、高效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集成技术、高效可靠太阳能光伏发电并网技术。到2015年,形成太阳能光伏电池片3000兆瓦/年的生产能力。
———风电装备和风能利用。以建设济南风电产业园为契机,引进、消化及吸收国外先进风电相关技术及设备,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风电产品,加快发展相关组件产品,形成济南风电机组以及配套设备的制造能力,做强风电产业。加强大功率风电机组及海上风机的研发,开展“风力发电与大规模储能技术”、“多能互补发电系统”等风电产业前瞻性技术研究,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物质能。加快建立生物质能技术研发平台,重点推进非粮生物燃料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开展生物质(农林废弃物等)气化技术、生物质制取合成燃料(BTL)技术、生物燃料发电技术等的研究与开发;发展以秸杆为原料的生物质收集、预处理设备以及高效成型设备,研发适宜的搅拌、保温和混合发酵的沼气设备及以沼气或气化技术为主的生物质燃气站稳定供应关键技术,研发低焦油、低一氧化碳的洁净秸秆气化技术,发展高效可靠生物质发电技术及生物质燃烧锅炉。大力发展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开展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应用示范点建设。
———地热能。积极研发推广地源及水源热泵技术,合理扩大地热资源利用领域,加快建设符合环保和水资源保护要求的地热供暖、工业用热、热水供应等项目,大力发展热泵空调、无机超导热管和地热测评软件等地热应用产品。
———绿色制造、极限制造、减量制造和再制造关键技术。以提高节能环保效果为目标,围绕汽车、石化、食品加工、服装纺织等行业,重点研究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展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建模、分析和综合评价、产品系统集成模型等技术研发,进行产品循环利用的决策理论与节能技术研究。———节能环保设备。研究开发节能、节水、新能源开发利用、降低资源消耗及“三废”综合利用等设备。重点发展输配电网无功补偿装置、非晶合金变压器、生物质循环流化床锅炉、节能监测设备等节能装备产品;积极发展废水处理、环保脱硫磨机、沼气利用、垃圾焚烧锅炉等污染防治装备;加快发展发动机再制造、硒鼓再制造、脱硫石膏干燥机、再生涤纶短纤维等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和产品。
3.新医药及生物关键技术。以济南高新区为载体,加快建设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平台,推进生物医药基地建设。重点开展生物技术、创制新药、中医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生物育种及增产技术的研究开发。
———生物技术与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充分发挥省医科院等院所的创新优势,以齐鲁制药、福瑞达等为骨干,开展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干细胞、生物纳米、疫苗和抗体制备、转基因、重大疾病预防和诊治、生物信息学、多肽及蛋白药物高效表达及分离纯化等技术研究。开发新的多肽、蛋白质、多糖、核酸类药物以及转基因动植物药物,研究开发新结构化学合成和天然药物;建立包括高通量筛选在内的新的药物筛选体系及实验体系;开展药效学、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研发动植物传染病、动物品质代谢物、畜产品有害残留物检测基因、蛋白等生物芯片。
———中医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以省级中药现代化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县和示范企业为依托,主要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研究;中药质量控制技术研究,逐步完成济南道地中药材及名优中成药的指纹图谱质控技术;中药药效物质提取纯化工艺的研究;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安全性评价体系和临床疗效评价体系;中药新制剂、新剂型的开发,中药材代谢及分型研究;中药制药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传统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研究。
———生物农业。充分发挥省会优势,加强与省农科院等省直科研单位合作,联合全市重点科研机构与大型科技型企业,重点培育生物制品、农用生物药物、生物育种三个生物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生物产业。开展分离固氮、解磷、防治植物病害、降解残留农药的多功能微生物研究,挖掘、克隆、转化一批关键功能基因。应用细胞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生物工程产品、特种酶制剂、食品添加剂等,扩大新兴生物制品产业规模。开发动物重大传染病特异性疫苗、快速诊断试剂和新型安全兽药,研制生物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灭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微生物肥料、生物有机肥、缓控释肥等生物农药和环保型肥料。
———生物制造。以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微生物发酵、催化剂、工业酶制剂、天然产物有效成分分离提取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壮大生物制造业产业规模。
4.新材料关键技术。依托科研院所技术力量,发挥骨干企业龙头带动作用,重点加强光电子材料、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及碳纤维复合材料等的研究。
———电子发光材料。以浪潮华光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开发大于150mcdLED的红、黄、蓝、绿及紫外延片和管芯、大功率LED芯片及大功率多管芯超LED器件、提升LED芯片出光率的氧化铟锡(ITO)新型材料、808nm无铝大功率激光器等器件和应用产品。LED应用方面,研究开发超高亮度LED下游产品LED白光照明器件及应用产品,重点开发户外LED全色显示屏、LED路灯、汽车灯具、室内照明灯具、广告及景观灯等产品。晶体材料及芯片方面,重点开发碳化硅(SiC)晶体生长和衬底制备,开发功率型碳化硅基蓝光LED外延片及芯片,形成年产功率型蓝光芯片2400万粒生产能力,实现SiC衬底材料产业化,LED外延片和芯片红、黄、蓝、绿全色域规模化生产;开发大功率LD(半导体激光器)外延材料、芯片和器件产品,在济南形成全国最大的LED和半导体激光器(LD),从衬底材料、外延、芯片到器件上游研发和生产基地。
———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以中氟化工等企业为骨干,重点开展含氟芳族工程高分子材料及其含氟芳族聚合单体、挤出成型聚四氟乙烯树脂和高熔融指数聚全氟乙丙烯等高端氟树脂、汽车和电缆等用氟弹性体或氟橡胶、防腐用和建筑用氟涂料树脂和氟涂料、含氟医药和农药中间体、含氟表面活性剂和织物助剂等精细化学品、可替代消耗臭氧层物质(ODS)的环保型有机氟化学品等产品的开发,开展氟密封材料、氟透明膜材料研究,打造我国北方氟精细化工产业基地。有机硅高分子材料重点支持薄膜和涂料等有机硅共聚物的研究开发、硅橡胶及其共聚改性研究、特种有机硅高分子材料研究开发、有机硅精细品的合成和应用研究。
———高性能金属材料。以济钢集团、济南庚辰集团、济南冶金所等为载体,以山东大学为技术依托,以清洁生产、改善环境为核心,开展熔融还原技术、洁净化和细晶化钢铁制备技术的研究,开发高强度、耐磨、耐高温、耐腐蚀等特性的高附加值特种钢材产品。研发高强度和高韧性铝合金、高强度耐磨锌铝合金、用作自润滑轴承材料的锌铝合金、阻尼锌合金、耐热镁合金、高强度镁合金、阻燃环保型镁合金、快速凝固镁合金、镁合金复合材料以及稀土在镁合金中的应用等研究。
———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以山东大学碳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结合碳纤维复合材料管材和棒材在军工、体育、化工和石油等领域的广阔用途,根据市场需求和项目牵引,开展该类复合材料制品的研发;开展T700和M40水平以上的高性能碳纤维技术研究及工程化,开展高性能碳纤维制备关键技术研究,开发规模产业化的预氧化和碳化装备,实现碳纤维产业化设备的国产化,打造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研究及产业化基地。
5.高端装备制造关键技术。以济南先进机电与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为依托,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研究现代设计、先进加工等技术,提高大型成套装备生产能力,促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升级,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
———数控机床。以高端智能装备为重点,依托二机床、捷迈数控、巨能液压等优势骨干企业,加快推动制造业信息化,研究现代设计、先进加工、先进制造模式等技术,提高大型成套装备生产能力,带动装备制造业发展升级。着手开发新一代伺服压力机,优化发展大吨位重型系列多工位机械压力机,开发完善全自动开卷剪切落料生产线,推动数控龙门落地镗铣床、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向高速、高效、高智能化方向发展。积极发展具有国际水平的高速精密数控车床、加工中心、数控专机三大系列产品,促进数控机床专业化、大型化发展。加快推进绿色成套铸造设备、钢结构数控加工设备、重型模锻设备、高精度数控外圆磨床等高端装备的产业化,形成新的增长点。
———工业机器人。以山东大学、鲁能智能等为骨干,重点开发高空作业机器人、带电巡检机器人、恶劣工况作业机器人和特殊行业搬运机器人等,培育工业机器人新兴产业。
6.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围绕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需求,研究济南市车辆运行工况下新能源汽车适配技术,建立示范运行管理信息化平台,实时监控采集运行数据。研究高性能车用燃料电池、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及电池成组与控制技术,研制清洁燃料发动机、高效变频控制器、开关磁阻电机等产品,研究液化天然气(LNG)汽车燃料供给电控系统、安全加注技术、大温差换热的冷能空调技术。以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为重点,开发整车、汽车零部件的检测和管理系统。打造重汽、宝雅和吉利等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推进久兆新能源公司5000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2万套磷酸铁锂离子动力电池研发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推动“十城千辆”试点城市建设,培育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二)制造业关键技术。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设计、制造、工艺、装备和管理水平,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发展。
1.电子信息制造关键技术。
———信息装备制造。依托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进一步提升浪潮服务器、特种计算机产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全国一流的服务器及计算机外围设备生产基地。加快网络设备、通信设备、专用电子设备研发及产业化,重点发展第三代及后续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设备。以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为依托,加快功率半导体器件、显示器件、发光器件、电力电子器件、高性能电池、新型传感器、高频声表面波器件等新型元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鼓励采用绿色环保工艺,支持发展环保型电子元器件,推进新型元器件与整机产业互动发展。
———工业电子和消费电子。重点支持汽车电子、电力电子、医疗电子、机床电子、工业控制等产品和系统的开发及行业应用标准制定,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相结合,提高工业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支持大屏幕、壁挂式、数字化液晶电视等核心技术的消化吸收与生产能力核心技术的提升,建设国内重要的高档彩电生产基地;加快数字电视机顶盒、数字多媒体终端产业化进程,发展壮大智能家电产业。以九阳电器等骨干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小家电和智能测量仪器产品。
2.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以重汽、吉利、青年、中集、轻骑等集团为龙头,围绕建设国内最大的重型汽车研发生产基地和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轿车、摩托车生产基地,重点开发重型车用大功率欧Ⅲ、欧Ⅳ发动机,绿色环保新型发动机,大马力、高档次系列重型汽车变速器、离合器和车桥;研究开发新型高性能液压、气动元器件、密封元件和系统的设计制造、检测技术,高速、重载齿轮设计制造技术,高效永磁同步电动机、精密模具、特种泵阀的设计与控制技术;研究开发汽车电子等集成技术,提升我市汽车行业的总体技术水平、产业规模和自我配套能力。建立自主品牌重型汽车数字化设计制造管理集成平台,在PLM理念下构筑网络化、协同化信息技术应用框架,支持三维环境下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PP)/产品数据管理(PDM)/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分销资源计划(DRP)/客户服务/产品循环利用的集成应用,实现智能化、虚拟化的产品开发,显著提升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
3.机械制造关键技术。
———优势机械装备。以济南二机床集团、法因数控、试金集团、济南铸锻所、巨能液压等企业为骨干,以数字化、集成化、自动化、成套化为方向,加速电子信息技术向机械工业渗透,加快发展光机电一体化产品,重点发展大型压力机、数控车床等产品。
———特色机械产品。重点发展中大功率、中高速内燃机及其延伸产品,增强大功率陆用柴油机国内领先优势,加快济柴JC1526发动机产能建设和JC32发动机引进研发制造,争创国际内燃机知名品牌。加快发展品种齐全、功能先进的微机控制机电一体化试验设备、数字化逆变焊机、仪器仪表、电子衡器等系列产品。大力发展矿山设备、工程机械、建筑机械、起重设备、液压升降设备、压力容器、环保机械、精密气动元件、风机、电机等重点产品,提高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进一步巩固发展全国最重要的机械装备制造基地地位。
———发电及输配电设备。以山东齐鲁电机制造有限公司、山东电力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济南变压器集团等企业为依托,加强大容量电站锅炉、成套空冷汽轮发电机组、燃汽轮机、特高压及环保节能型变电设备等关键及配套技术研发,构建完备的发电及输配电设备产品链。
4.原材料工业关键技术。
———钢铁。重点发展厚板、热轧薄板、冷轧薄板、镀锌板、彩涂板等产品,加快高强度、高韧性特厚板材开发,推进配套汽车产业专用钢板生产,形成完成的汽车、船舶用钢系列产品,建设精品钢材基地;加快发展优质球墨铸铁产品,打造提升全国优质铸造生铁基地;加快济钢绿色产业园循环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非钢产业。
———化工。巩固提升氟化工优势地位,重点发展高端氟材料。加快呋喃树脂、一碳化学及延伸加工产品的研发及钛白粉、铬酸酐的技术改造,提高产品工艺装备、产品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建材。加强环保节能节材建筑材料研究与开发。重点开发低能耗高性能水泥、高性能多功能新型墙体材料、建筑装饰材料、以工农业各类废弃物为原料的新型建筑材料等,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提升行业竞争力。
———耐火材料产业。以济南镁碳砖、新峨嵋等企业为龙头,加强重大创新成果转化和战略产品开发,推动产业链整体技术实力提升。
———纺织。加强纺织用高分子材料研究与开发。开发阻燃腈纶、阻燃粘胶、芳纶、彩棉、天丝棉(Tencel)、莫代尔(Modal)、黄麻和抗紫外等特种性能纤维的产品,加强有关纺织材料结构和性能研究,制定相应测试方法和标准。5.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围绕我市传统产业信息化的需求,研究开发PLM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企业资源计划(ERP)、产品数据管理(PDM)、智能化集散控制系统(DCS)、三维CAD和企业间点对点电子商务(BTB)等企业信息化应用软件技术和产品,有重点地建设网络化、数字化设计中心,培育一批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推进企业管理、设计、生产、销售的信息化。
(三)现代服务业关键技术。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之一,以两化融合为契机,通过新应用、新服务带动新增长。以信息化与信息服务的研究为重点,推进“智慧城市”、行业信息化工程、政府行政管理、公众服务和教育、医疗与公益性服务的信息化进程。深化信息技术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应用,大力支持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数字媒体领域处理关键技术及大型应用软件开发。
1.科技金融。以金融业用户的需求为导向,建立金融服务信息共享体系和第三方支撑的电子金融服务创新体系,重点建设金融服务行业互联互通平台、金融服务行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金融业综合服务平台等金融服务业示范工程,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重点加强多部门、多用户之间数据交换技术、金融信息安全技术、数据采集及标准化技术的研发。
2.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综合应用电子商务交易、供应链管理技术与平台成果,探索新型电子商务应用模式;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研究物流编码转换、数据采集与挖掘等关键技术,建立整合企业应用系统、商务交易与物流服务的综合信息交换和服务平台;拓展新兴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模式,有机整合无线通信技术、全球定位技术、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等关键技术,研究智能化移动电子商务,建立全方位、多形态的环境感知动态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服务平台,拓宽服务内容和规模;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应用标准、规范及应用成果;建立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加快构建电子商务网络支付和信用体系,研究防范、发现和惩治电子商务中的欺骗、虚假交易等恶性行为、保护消费者隐私等关键技术,维护交易的真实性和交易双方的合法利益,建立支持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良好的网络软环境。
3.数字媒体领域。以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等单位为依托,重点研究培植数字媒体新信息服务业,支持数字媒体内容的技术开发、系统集成与营销运营平台建设。围绕游戏动漫创作、数字影视、数字点播、网络出版、互动影音内容聚合与服务等若干领域,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资质的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动漫游戏品牌。加快发展网络增值服务业,积极开发基于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可视电话、手机视频、移动办公、移动商务等移动通信增值服务业务,大力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IP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双向数字电视以及以互动电视为平台的娱乐和商务服务等融合性新业务。
4.信息咨询。加快信息咨询、互联网服务等行业发展,支持社会公共服务咨询领域专业信息数据库、信息产品和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以自然语言、可视媒体理解为基础的“以人为中心”的智能信息处理、中文信息处理等新技术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大力发展各类现代咨询、中介服务产业。积极推动系统集成、工程监理、项目咨询、资产评估、安全评测、网络数据中心、信息系统运维外包等行业发展。
(四)现代农业关键技术。以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发展特色高端高质高效农业为目标,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高新技术研究,继续实施“十、百、千”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力争在农业良种选育与繁育技术、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技术、农业信息技术、食品安全生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培育壮大一批农村科技型龙头企业。
1.农业基础科学研究。重点开展主要动植物品种资源遗传规律、功能基因的分离克隆与转化、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动物重大疫病流行病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变化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提高农业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2.动植物良种选育、繁育与品种改良、提纯复壮技术。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开展种质资源创新和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研究,培育优质、高产、抗逆、广适的粮食、蔬菜和林木花卉新品种。研究经济动物快繁技术,建立畜禽、淡水渔业良种繁育体系。
3.现代农业产业生产技术与设施。发挥市农科院等院所的科研优势,围绕名优特农产品工厂化生产与加工增值,研究果蔬、花卉、林木、畜禽、水产等高效设施化栽培、养殖、工厂化生产技术及自动控制设备,建设高标准、工厂化种苗培育示范基地,研究饲料安全与营养调控、农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规模化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高效优质精品农业等关键生产技术。
4.重要经济作物优质安全生产技术。以经济效益较高的济南名优特稀蔬菜和林果为重点,加强资源高效利用和优质栽培技术研究。开展有机农业配套生产技术、设施蔬菜栽培技术、病虫害综合控制技术研究。加强南部山区大宗林果的沃土、节水、优质、丰产技术研究,突破名特林果先进生产加工、贮存技术。
5.动植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加强对影响济南市畜牧业发展的重大畜禽疫病研究,加快兽药及生物制品的更新速度,开展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动态监测及宏观预警技术研究。研发植物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技术,重点研究不同栽培条件下病虫害的发生消长规律及简便快速实用的病害诊断防治技术。
6.农业信息化技术。利用市农业信息中心的优势,围绕建设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及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系统,加快农业信息网向专业村、专业户的延伸和建设。开展农业资源监测与信息可视化、农产品电子商务、土地优化和水资源利用、粮食、蔬菜、畜禽等生产管理技术研究。
7.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充分发挥佳宝、民天、维尔康等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重点开展地方特色型和对外出口型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创新研究。围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食品加工和储藏工艺技术研究为重点,开展粮油、蔬菜、畜产品、奶业等大宗农产品的加工技术创新,提高济南市农产品保鲜质量水平,降低农产品的采后腐烂损失和商品质量损失,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
8.食品安全与标准化技术。结合全市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及现代农业特色品牌基地建设,研究制定济南市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控制技术和综合配套技术的研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技术体系建设。
9.农业生态安全技术研究。开展粪便沼气化、秸秆发电等畜禽养殖环境净化关键技术研究示范,探索并推广生态农业小区模式。开展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以及生态产业化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化肥高效利用技术、小麦和棉花秸秆等为主要原料的食用菌种植技术研究。
(五)社会民生科技关键技术。加快构建人口与健康、医疗卫生、公共事业安全、城市规划、综合交通等科技创新体系,在社会民生发展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为建设“平安济南”、构筑和谐社会提供科技支撑。
1.人口健康与医疗卫生。研究建立我市人口安全与优化发展模式,开展避孕节育新技术、生殖健康服务技术、人口安全监测与预警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建立健全临床医疗与预防相结合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开展社区医疗与家庭医疗保健网络系统工程研究,提高对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服务能力。深入研究重大传染性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老年性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和其他常见病、多发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研究,重点支持建立个体化用药诊断平台。研究建立慢性病监测体系及其综合干预技术,加强环境因素对重要疾病的发病机理及综合防治对策研究。
2.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以循环技术、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科学技术研究为重点,积极开展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适用发展模式研究与示范。加快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在重点行业、领域和产业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通过企业整体改造,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环境友好型产业群。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开展城市大气、水、固体废物、土壤等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实施好“黄河下游地区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强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能力建设,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体系和环保社会监督机制。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推广绿色消费模式,构建低碳经济的关键支撑技术和组织管理技术。
3.公共安全。研究信息安全应急响应与风险评估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技术及产品,重点支持恐怖事件、重大突发事件的预测、预防、预警、应急指挥、紧急救援、监测、检测、侦查和处置技术的研究,建立全方位的动态社会治安管理与安全防范技术体系。加强校园安全监测、预警及处置技术研究。开展安全生产科技保障技术研究,重点支持安全保障标准化研究、突发污染事故防御与应急处理技术、重特大火灾与化学事故安全管理关键技术、工业危险源应急管控系统研究。加强对地震、干旱、城市防洪防汛等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的形成机理、时空分布规律及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城市自然灾害预警、立体观测技术和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强化食品和生活饮用水安全监管,进一步做好公共卫生保障工作。
4.智慧城市与综合交通。重点加强对城市发展趋势预测、布局发展、景观设计的研究,加快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推广应用地球数字技术,加快构建互联互通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基准站网等重大成果的市场化运营示范,促进城市规划设计、管理现代化。开展节能省地型住宅与公共建筑示范工程(小区)、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及数字社区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城市快速交通系统与交通现代化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积极进行高架轻轨、地铁等相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加强智能交通系统(ITS)在城市交通中的应用研究,加快城市道路优化定向及管理网络、城市道路交通的自动控制和公交运营现代化管理系统建设。围绕城市化发展规律研究,重点开展济南市大型公共设施发展现状与规划对策研究、济南城市发展与空间结构研究、数字城市建设技术研究、城市道路网络与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规划、快速公交(BRT)系统研究、ITS技术研究、济南市交通需求模型研究。
四、科技创新平台与园区建设
(一)科技创新平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平台聚集新兴产业、培养和吸纳创新创业人才、培育造就创新人才团队、承担国家及省级计划项目等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和全社会的科技创新。
1.源头创新平台。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挥省城优势,加强省市共建,建设“国家重大新药研发大平台(山东)”和国家山东新药孵化基地,搭建12个新药创制与产业化单元技术平台,实施新药产值利税双倍增工程,建成区域相对集中、服务能力完善的现代新药创制与转化体系。加快量子科技公共研发平台与量子保密通信试验网建设,建成量子通信的国家试验床。开展卫星通信相关技术研发,建设卫星通信研发平台。建设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提升计算科研能力水平,带动相关重点产业跨越发展,促进相关成果率先在我市转化。
———重点实验室建设。集成资源、优化配置,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服务区域经济,重点建设2个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20个省企业重点实验室,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装备先进、共建共享、高效运行的重点实验室体系。建立完善有利于实验室发展壮大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加强实验室创新群体和优秀创新团队建设。
2.技术创新平台。
———加快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按照我市技术和产业发展需要,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行业技术中心建设,提升研发水平和服务产业的能力。鼓励、引导和组织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采取多种合作形式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行业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采取多种形式争取建设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到2015年,力争建成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0家以上,新增国家级15个、省级50个。
———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打造引领产业技术创新的企业群体。在汽车、电子信息制造、机械装备、食品、现代农业等优势特色产业和新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及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培育各级创新型企业150家。支持企业加强标准和知识产权工作,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品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3.创新服务平台。集成创新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建设一批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形成公共服务、技术研发服务、成果转化与推广服务、技术人才培训与交流服务等开放共享、稳定高效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体系。
———完善成果转化平台建设。重点支持各类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产权交易市场及孵化器等做大做强,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训,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技术转移队伍。重点支持齐鲁软件园、大学科技园、CIIIC等创新资源密集的园区发展,大力支持自主创新促进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等机构建设,为中小型科技企业创新创业提供配套服务。到2015年,创建各级生产力中心40个以上,创业孵化基地达到25-30家。加快建设济南科技服务中心,启动济南科技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建设,使其真正成为技术转移、创业抚育、成果转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基地。
———加强专业性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面向济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继续支持重大新药创制服务平台、动漫游戏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集成电路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建设。依据济南市科技发展目标和现有条件基础,选取若干科研基础扎实、人才储备雄厚、仪器设备齐全、市场前景广阔、产业配套完善的产业领域,重点建设辅助支撑其发展的7-10个行业技术创新基础平台项目,为实现产业技术的优化升级,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4.科研基础条件设施平台。
———启动建设环保科技创新与基础条件专项平台。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已建重点实验室和拥有的大型仪器设备的优势,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环保科技创新与基础条件平台。
———加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进一步整合集成济南市跨行业、跨学科、跨部门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形成更畅通的覆盖全市、连接全省、全国的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络。继续完善大型科学仪器公共服务平台的评价方式和运行机制,在相关部门领导监督下,加强服务系统平台的考评和质量认证。组织公共服务系统平台的成员单位参与仪器评估、科学仪器设备的政府采购、投入等咨询服务,规范大型科学仪器服务市场,降低费用,提高仪器设备的综合利用效益和服务质量。通过加大投资、共建共用、实行协议制、组成用户委员会等方式,协调平台成员之间关系、进一步激活平台的连通与互动。
———加强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整合集成济南市相关部门、行业、高校、科研机构长期积累的数据资源以及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等科技信息资源,按学科、领域分别构建数据库或数据中心,实现面向全社会的一站式数据共享服务。完善专利数据库,加强与国家专利数据库的联网建设,增强对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应用和产品研发的引领与服务。对科技文献信息资源、网络资源、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统一设计与建设,建立和完善全市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平台。与驻济高校科研机构、大中型企业开展更广泛的联机编目、查询、馆际互借和原文提供、参考咨询、情报分析等多种服务。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际数据信息资源,为济南市各类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和研究人员提供更系统、更准确、更便捷的科学数据服务。
———重点实施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建设。抓住我省进行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的机遇,以农业信息中心为载体,以山东省农科院为依托,科技、农业及相关单位共建信息平台,建立起部门内部、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信息更新和交流机制。进一步整合农村和农业科技资源,发挥四县市农业园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协会等机构作用,研制开发农业专家系统、多媒体农业信息咨询系统、农业信息热线服务系统、农业科技网上培训系统、农业市场信息分析预测发布系统、农业信息咨询联动呼叫系统等,使平台网络终端延伸到更多的农村农户。
(二)科技园区与产业基地。按照我市产业布局的统一部署,重点抓好济南高新区的发展,引导其它各类科技园区的发展壮大。立足于园区优势,积极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提高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1.大力加快济南高新区建设发展。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切实把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扩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作为园区发展战略的核心,努力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带动全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强大引擎,成为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以CIIIC建设为契机,着力打造世界级软件、计算机、网络通信、数字装备等四大产业集群,形成“创新、产业、辐射、环境”四大高地,建成集创业孵化、风险投资、中介服务于一体的信息技术创业基地。带动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金融外包示范园、创意信息服务园、出口加工区等特色科技园区建设,大力加强卫星产业园、航天软件园、红帆低碳产业园等新兴园区建设,增强园区科研服务、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和产业承载功能。
2.大力加强10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的创新能力建设。加快济南经济开发区、明水经济开发区、济北经济开发区等园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强化新兴产业承载能力,形成科技创新体系健全、管理体制先进、产业结构合理、区域功能清晰、支撑服务体系完善、能够吸引更多创新型企业创业发展的集聚地和制高点,成为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的增长极。
3.着力打造十大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推动资源共享,为产业集聚式发展提供平台,把特色产业基地打造成为济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策源地、优势主导产业进一步壮大升级的主要载体。
创新药物孵化基地:以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为依托,以集聚国内外优势名牌、知名企业、研发机构和集团总部为重点,力争“十二五”末引进国家平台转化项目100项,引进孵化企业200家,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000项,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年销售收入300亿元。
集成电路设计济南产业化基地:依托CIIIC和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突出自主创新,凝聚优秀创新人才和团队,以市场为导向,孵化出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集成电路企业,努力打造成我国集成电路自主创新的基地、凝聚高层次人才的战略高地和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重要平台。
济南软件产业基地:以齐鲁软件园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为核心,以历下软件园、长清软件园为重点,全力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巩固原有的面向行业的应用软件、系统集成、信息服务等传统优势产业,做强软件出口和服务外包、信息安全产业,发挥软件企业联盟的集群式创新能力,完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的互动与集成,提升济南市软件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济南先进机电与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以国家火炬计划济南先进机电与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齐鲁机电产业园和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为载体,以二机床、齐鲁电机、法因数控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实施以产业集群为重心的品牌战略,鼓励基地内的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支持面向国际市场能够加速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的开发,支持企业开展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通过品牌创建大幅提升产业产品国际竞争力。
济南太阳能特色产业基地:发挥国家火炬计划济南太阳能特色产业基地以及力诺、桑乐、晟朗、华艺等大型骨干企业的支撑作用,在太阳能热利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电池片组件等领域开展研发及相关技术产业化工作,力争五年内太阳能热利用生产能力达到6000万平方米,太阳能光伏产业形成3000兆瓦产能,实现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光热光伏研发实力位居国内领先地位。
济南有机高分子材料产业基地:结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规划目标,依托科研院所技术力量,发挥国家火炬计划济南有机高分子材料产业基地、国家胶体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圣泉集团等骨干企业龙头带动作用,重点开展树脂复合材料、高性能工程塑料的改进与应用,加强重大创新成果转化和战略产品开发,推动产业链整体技术实力提升。
重型汽车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在国家火炬计划明水重型汽车先进制造产业基地已构筑的整车、改装车、汽车零部件、起重运输设备和飞机改装及维修五大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实现重型汽车先进制造产业改造升级。利用网络协同、技术分解等技术改造重型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的设计水平,提升重型汽车产业科技含量及经济效益。
济南山大路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基地:充分利用国家火炬计划济南山大路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基地的品牌优势以及区位优势,以构建环渤海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产业链最全的专业市场为突破口,打造产业展示平台与全新交易模式,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服务贸易,培育信息产业和数字文化产业孵化器,形成电子产业研发、生产、销售的完整链条。
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围绕打造“动漫泉城”的战略目标,以东部高新区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基地、中部槐荫区齐鲁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和西部长清区动漫游戏科技市场为主体,进一步明确各个基地的发展定位,形成东、中、西点式集聚,带状拉开,在内容布局上和而不同、各展所长,在组织布局上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动漫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动漫游戏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构建动漫游戏教育培训、科研、产业孵化、产品展示、信息交流、体验等中心,促进济南动漫游戏消费市场快速发展。到“十二五”末期,初步培育和完善济南动漫游戏产业链。
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以重汽、青年汽车、吉利汽车、山东宝雅等企业为骨干,鼓励具备条件的轿车、客车企业引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项目,突破关键技术,争取节能与新能源企业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加快培育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科技工作绩效考核体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强化科技工作绩效考核,建立健全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体系,切实突出科技创新工作地位,有力保障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
切实加强对科技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建立市、区级政府定期研讨科技工作制度,形成以科技管理部门为总抓手,有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的科技工作新局面。充分发挥我市软科学研究的战略性、前瞻性作用,实现科技工作规划的科学化、民主化、现代化。逐步完善科技管理队伍自身建设,深入整合科技工作资源,积极组织实施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实现与国家、省级科技规划的无缝对接,促进科技经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建立健全动态管理机制。及时有效监控科技研发、项目应用、产品推广各个创新阶段,结合实际情况,科学民主完善科技规划纲要具体内容。市区、行业系统要因地制宜制定各自科技发展规划,具体分解落实市科技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
建立科技创新工作的有效考核体系。完善自主创新政策,实施创新型城市建设任务举措,建立健全科技政策落实评估体系。将全社会科技投入、财政科技投入、科技进步贡献率、科技人才以及知识产权经济效益等科技进步评价指数作为考核指标之一。
(二)切实增加科技投入,全面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依法确保科技投入持续增长,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不低于本级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逐步提高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培育与打造一批科技创新型重点企业,引领我市产业集群式发展。实施政府科技投入任期目标责任制,不断完善政府科技投入绩效考评跟踪机制,加强政府科技投入项目的动态全周期管理,切实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率和效益。
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建立和完善科技金融合作机制,开展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试点工作。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加大科技信贷投入,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加快发展服务科技创新的新型金融服务机构,支持济南高新区内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代办系统,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创业板及其它板块上市融资,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债券市场融资;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领作用,通过设立引导基金等措施吸引创业投资机构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加快发展科技担保等金融中介服务;促进科技型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研究制定促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的扶持政策。
(三)加强创新科技管理,强化科技引领支撑作用。围绕科技管理创新,大力实施产业引领、科技创新、科技创业、科技金融、科技民生、科技人才等专项行动。以专项行动实施为主线,组织实施若干创新发展专项计划,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业群,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并通过工程示范和推广应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掌握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核心技术,提升相关领域整体技术水平;推动创新要素整合与集成,努力实现重大突破。
以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目标,立足我市特色和优势,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技术、新医药与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实施一批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专项,实现“支持一个项目、提升一个平台、集聚一支队伍、带动一个产业”;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创新各类科技计划的实施方式,推动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以鼓励创新创业、增强创新活力为目标,实施一批以创业和成果转化为评价导向的专项计划,吸引高校院所和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济创业;以建立符合济南实际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为目标,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创业的风险投资、知识产权质押、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体制机制创新新模式,促进金融对科技的支撑发展;以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围绕社会关注的热点与焦点,突出具有省城特色的重大民生科技工程的实施与示范;以强化自主创新的人才导向为目标,加强各类人才计划、科技计划与人才政策的统筹与集成,为科技人员与创新团队的创新创业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
(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科技人才支撑体系。按照《济南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要求,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依托科技人才专项资金,通过“泉城学者”等人才工程,重点解决制约我市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重大技术,打造省内一流的科技创新团队。充分利用驻济高校资源,联合建立科技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企业培养敢于钻研、勇于创新的企业科技人才。依托济南市博士后工作站、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高校资源和院士工作站、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等企业研发平台,实施“青年科技明星计划”,在我市中青年科技人才中培养和造就一批创新创业优秀科技人才。继续实施“留学人员创业计划”,组织好“5150引才计划”及“百千万海内外人才引进工程”和科技型创业人才引进工作,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和留学人员来济南创新创业。大力推动科技特派员工作,引导科技人才向企业、向基层集聚,发挥科技人才第一资源效用。
加强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加大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扶持力度。进一步强化人才流动机制,进一步落实科技人才后勤保障工作,持续推进科技服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优化科技中介、生产力促进中心、生产性服务业等科技服务人才配置,不断提高和提升科技服务人才规模和服务水平。创新人才绩效考核综合评价体系,围绕人才培育、知识产权、科研成果、重大项目、经济效益等指标进行全面评定,作为有关支持计划和奖励措施的参考。鼓励政府、社会或民间资金设立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奖励基金,对优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给予资助或奖励。积极培育团队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大力宣传表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创新团队,弘扬创新创业精神,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五)强化国内科技合作创新,不断推动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充分依托省会城市地理经济资源优势,积极深入创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科技创新主体的合作模式,制定支持国内科技合作交流的专项资金制度,大力支持共建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企业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科技创新载体,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转移。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结合。增强驻济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动力,提高公共科研机构面向社会提供开放共享服务的能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联合承担研究项目和人员互聘兼职等,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
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市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引进措施,继续夯实与美国、日本、独联体、欧盟等发达国家与地区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建设一批市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市级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基地,增强科技活动前沿布局能力。鼓励我市科技型企业到国外创新创业,依托我市国际科技合作平台,设立高新技术产品示范基地,发挥其桥梁平台作用。积极引进国外高层次科技研发机构、科技创新集团总部或分部落户我市。建立济南籍海内外人才库,依托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园区,落实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科技人员自主创新创业。
(六)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做好科技创新宣传工作。根据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继续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组织知识产权管理培训,培育和提高全社会尊重、保护、运用知识产权的理念和能力。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完善专利申请补助措施,逐步加大对专利发明创造的财政扶持力度。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侵权、假冒等不法行为,促进我市知识产权经济健康发展,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融资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适应国际新形势和国家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专门人才。
面向自主创新,做好科技创新宣传工作。大力搞好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全面提升社会创新文化氛围。推进我市公民科学素质基础建设工程,鼓励和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才到我市各个层级开展科普活动,宣传优秀科技创新事迹,进行科技知识传播活动,提升全市公民科技素养。选取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重点宣传,发挥创新示范带动效用,培养和发展适合创新创业的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