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办公室   英文版    科技处    济南大学
 
当前栏目: 技术需求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2010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10-04-27  来源:   浏览次数:

2010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

—— 2010年1月18日在济南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济南市市长 张建国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困难、各项任务最繁重的一年。在中共济南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扩内需、促消费、保增长决策部署,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考验,科学务实,积极作为,全力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全运”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预计全市完成生产总值3350亿元,增长12%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0.2亿元,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5.4亿元,增长20.3%。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保增长取得积极成效。及时出台实施3600亿元投资计划、八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以及促进中小企业、成长型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展“项目推进年”和帮扶企业活动,全市经济逐季回升向好。坚持把扩内需作为着力点,争取中央新增投资项目200个、资金4.7亿元,省调控资金24.1亿元,其中前三批178个项目实现开工率、资金配套率和问题整改率“三个百分之百”。“项目推进年”233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579亿元。工业投入完成541.8亿元,增长24.8%,吉利轿车、青年商务车等一批项目投产见效。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占全部投资的3.7%、8.8%、42.4%、26%。努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5亿元,增长19%。大力培育旅游、汽车等消费热点,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启动67个棚户区片区改造,建设安置房210万平方米,新建农村住房6.4万户,改造危房1.1万户。商品房销售面积439.8万平方米,增长18.5%。家电下乡销售收入增长3.2倍。努力稳定外需市场,实现进出口总额55亿美元,其中出口30亿美元,降幅逐步收窄。实际到账外资9.7亿美元,增长12.1%。应对金融危机措施迅速到位,有力促进了经济稳定回升。

(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体系。三次产业比例由5.8:44.1:50.1调整为5.5:43.5:51。农业、建筑业、规模以上工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实现185亿元、220亿元、1154亿元和1710亿元,增长5%、17.4%、11.2%和13%。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42.5%,提高1.5个百分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9.6%,软件、旅游、会展、物流等产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3.6%、22.1%、26.4%、13.7%,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43.7%。引进浙商银行等9家金融机构,全市金融机构达到156家。新增上市公司2家,市域上市公司、股票总数分别为26家和28只,数量居全省之首。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余额分别为6422.7亿元和6200.6亿元,增长25.2%和27.9%。高新技术企业达209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39.5%,提高2个百分点。高新区和8个省级开发区工业产值占全市比重达31.2%,成为新的增长点。“数字泉城”建设取得突破,部、省、市共建中国软件名城试点正式启动,信息化惠民、强政、兴业重点工程加快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取得重大科技成果330项,国家级、省级、市级创新型企业分别达到2家、8家、50家。企业技术中心18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2家,分别增加23家和31家,中国重汽集团获准组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达7家,占全省的30%。制定《济南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继续居全省首位,新认定中国驰名商标4件、省著名商标48件。电网建设加快推进,电力输入能力提高55%。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成为全国首批城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城市,淘汰立窑水泥熟料产能89万吨,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进一步下降。

(三)城市功能形象全面提升。抓住筹办第十一届全运会的历史机遇,全面提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实施迎全运80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和90项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成以“东荷西柳”为代表的奥体中心等一批全运场馆工程,东部新区初具规模。加快以西客站片区为中心的西部新城建设,西部地区发展取得重要进展。着力打造泉城特色标志区,大明湖扩建改造及护城河西线通航工程完成。加快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二环东路高架路、奥体中路、经十西路等一批重点道路建成通车,舜耕路南段、顺河西街、玉函路等市区主要道路整修改造相继竣工。坚持公交优先战略,新增公交车415部,其中新能源环保车100部,开通6条大运量快速公交线路,成为国内第一个形成快速公交网络的城市。小清河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及工商河、东泺河等市区河道治理竣工,城市防汛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扩大水、电、气、暖管网覆盖面,城市燃气气化率、集中供热普及率分别达到97.8%、49%,提高0.2个、3个百分点。加强燕翅山等地质灾害治理,完成58座破损山体整治,新增城市绿地608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6.4%,提高0.8个百分点。机扫保洁率达62%,提高7个百分点。垃圾日处理能力由2600吨提高到2900吨,污水处理率达85%以上。实施重点废气污染源限期治理工程和扬尘污染防治措施,市区空气质量逐步改善。持续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有效化解一大批城市管理难点问题,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成效显著,城市形象全面提升。成功举办第七届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23个国家、86个城市参展,建成108个展园,创造了参展城市、展园数量历届之最。

(四)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十大行动”。全年粮食总产289.5万吨,连续7年实现丰收。都市型、城郊型农业初具规模,集中打造章丘大葱、商河瓦西冬瓜等15个特色品牌基地和月亮湾、长香源等30个都市农业园区,推出胜源梨花节、仁风富硒西瓜节等6大类观光休闲农业精品项目。规模以上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达300家和2011家,增加30家和912家。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累计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369个,推广新技术41项,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不断完善。实施南水北调济南段、腊山分洪等重点水利工程,完成48座病险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治理润玉泉、八里峪等18条小流域。村村通油(水泥)路率、通客车率、通自来水率和通有线电视率分别达99.3%、99.5%、95%和100%,完成283个电气化乡(镇)、村建设,农村用电量增加20%。防治美国白蛾、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成效显著,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扎实有效。落实“四项补贴”资金5亿元,增长31.6%。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成效明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顺利推进,完成荒山绿化47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8.9%,提高1.1个百分点。修编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通过国土资源部审查。编制完成《南部山区保护发展规划》、38个城镇总体规划和500个新农村规划,重点扶持10个小城镇建设。土地整理复垦开发5113公顷,土地流转积极稳妥推进。落实加快商河发展的18项扶持政策成效显著。实施农村扶贫开发项目30个,带动10.8万低收入农民增收。

(五)民生和社会事业全面加强。去年承诺的为民办9件实事全面完成。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22元,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7770元,增长8.2%。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保持在100.33。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安置就业再就业14.8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8.8万人次。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范围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0%。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进一步提高,68家敬老院建成达标。4489户家庭享受到廉租住房补贴和实物配租,增加1155户。棚户区改造动迁居民15.3万人,顺河街等片区8000户居民陆续回迁。推动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105个村庄整体搬迁项目启动。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本费和寄宿生住宿费,农村中小学“211”工程和校舍升级改造加快推进。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卫生强基工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发展到222所,基本实现城区居民全覆盖。完成2377所村卫生室建设改造,新农合参合率达98.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加快市属文化单位体制改革步伐,启动文化产业“3810”工程创建活动,完成6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及800个农家书屋建设,全市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创作推出《天下泉城》、《北方有佳人》等优秀电视作品,儿童剧《我和我的影子》获全国优秀演出奖。我市运动员在十一届全运会获金牌17枚,创历史最高水平。推动群众体育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机关,全民健身设施达299.4万平方米,连续四届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六)和谐济南建设扎实推进。以开展迎国庆60周年、迎全运系列活动为契机,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各项工作。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围绕解难题、察民情、办实事,解决了一批制约科学发展、群众反映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迎全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组织实施十大文明行动,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大幅提升,涌现出泉城义工、公交温馨服务、贴心民政等一批精神文明建设品牌和历下区、市中区等一批国家、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依法、民主、科学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全面推进,“法律六进”工作不断深化。深入推进平安济南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开展交通秩序、暂住人口、网络环境等专项整治,群众安全感明显增强。加大基层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大接访”和“信访积案化解年”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健全应急管理机制,稳妥做好甲型流感等重大疫情疫病防控工作。推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治理行动,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加强食品药品源头、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综合监管,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积极推进双拥共建工作,国防教育、征兵工作、国防后备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设不断加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全国防震减灾综合评比第一名,对口支援北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展顺利。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社会科学、档案史志、外事侨务、对台工作、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慈善事业和气象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经受了严峻考验,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特别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圆满完成了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主赛区的各项任务。广大干部群众顽强拼搏、攻坚克难,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建设了一流的比赛设施,提供了高效文明的服务保障和富有创意的赛事组织。动员11.4万名志愿者开展全运服务,全运村接待运动员、裁判员和媒体记者1万多人,实现零失误、零差错的目标。出动警力36万人次,组织1.8万名安保力量,确保了火炬传递、开闭幕式和700多场赛事圆满成功,为举办富有特色、平安祥和、人民满意的全运会作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中央领导、省委省政府、参赛人员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也收获了丰厚的物质成果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市民自信心、城市美誉度全面提升。在这里,我代表市政府,向在各行各业辛勤劳动的全体市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关心帮助省会工作的驻济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向为济南发展作出贡献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内外朋友们,向来济兴业的广大投资者和外来务工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更清醒地看到,济南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外需萎缩局面未有大的改变,民间投资增幅较低。经济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滞后,部分工业行业和重点企业尚未摆脱困境,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的压力仍然很大。城市承载功能不足,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难以满足更高层次发展的需要。民生保障体系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与群众需求差距较大,就业、住房、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存在不少突出问题。政府自身建设有待加强,腐败现象和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时有发生。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强化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从国际经济发展看,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分工和结构调整进程加快。从国内看,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前提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成为主旋律,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成为主要目标。从济南发展看,转型发展、创新发展成为今后长期的发展主线,省会经济发展进入以创新为先导、高端产业为驱动的新阶段。做好今年的工作,对于巩固经济回升基础、启动实施“十二五”规划,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着眼于推进济南跨越提升、转型升级和全面突破,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惠民生、保稳定的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宜业宜居的现代化省会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努力实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实现恢复性增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各项指标都力争在“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完成得更好一些。

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市政府在今年的工作指导上,必须把握好以下要点:一是抓住发展的机遇期、关键期,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把重点区域带动与培植产业发展优势结合起来,增强集聚辐射能力,努力增创省会发展新优势。二是增强发展的创新性和可持续性,加快自主创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形成高端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促进经济发展与改善公共服务结合起来,发展社会事业,改善人居环境,把惠民生的各项事情办实办好。四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境界,继续发扬筹办全运会形成的良好精神风貌和工作作风,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创造新的业绩。

三、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把握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导向,在稳定扩大投资规模的同时,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一是发挥投资对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抓好支撑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重点推进在建项目,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新上项目。加快重汽产业园、鲁能产业园、北车风电工业园等一批工业项目建设。把西客站片区、魏家庄片区等一批城市综合体作为新区开发、老城提升、服务业发展的龙头,高起点规划建设。推进城市文化中心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规划建设,加快轨道交通、沿黄湿地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二是加强项目投资建设管理。继续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支持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加强项目审计监察,有效化解债务风险。坚持节约集约用地,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完善重点项目分级联系制度,健全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和绿色通道制度。抓好项目筛选储备,重点增加交通、能源、农业水利、社会民生、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投资。三是拓展培育消费增长点。落实好家电汽车下乡、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小排量车辆购置税减征等促进消费政策,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消费,拓展便民消费和服务性消费领域。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完善最低工资制度,提高群众消费预期。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下乡产品流通网络工程,建设600个标准化农家店,增设39处10万平方米便民菜市场和250个社区便民网点,改造提升一批特色商业街。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强价格调控监管,健全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切实改善消费环境。

(二)着力建设高端高质高效现代工业体系。把转方式、调结构与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结合起来,抓好增量带动结构优化升级,力争工业投资增长20%以上。一是推进工业振兴。落实中央和省、市扶持工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光伏发电产业化、半导体照明新材料、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和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推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大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投入,力争北车风电产业园等24个项目上半年竣工,加大鲁能电工电气等32个重大项目推进力度,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85%以上。交通装备、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过1000亿元。冶金钢铁、石油化工、食品饮料、新型建材等传统产业做优品牌,实现优化提升,努力打造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为特征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二是增强园区集聚配套能力。省级以上园区和重点企业要率先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主力军,完善基础设施,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产业集聚。高新区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快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山东信息通讯研究院和齐鲁软件园等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努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和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创新基地,8个省级园区也要实现较大突破。三是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强对企业服务,加大增值税转型、技改贴息、金融信贷、企业减负等惠企政策落实力度,加强重点行业和企业监测跟踪,稳定煤电油运供应,积极组织产销衔接和各类银企对接活动,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小企业培育、中小企业成长和特色产业提升“四项计划”。四是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进入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动力,完善提升“六大体系”,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推进高校院所自主创新计划,鼓励科技成果进园区转化。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力争在节能减排、光电风电、新材料、高性能服务器等方面取得一批技术成果,推进千万亿次计算平台落户济南。办好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第五届信博会和第六届科技展交会。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350家以上,培育100家创新型企业和300家成长型科技企业,推动社会研发和技改投入较快增长。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使用和保护,培育发展一批自主品牌、优势产品和骨干企业。强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开展“5150”工程,引进扶持一批海内外领军人才及创业团队。五是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继续抓好百户耗能企业和十大节能工程,严控“两高”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完成小火电关停任务,实施早期脱硫设施再提高工程,创建扬尘污染控制区,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等大气环境综合防治。

(三)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把促进服务业发展作为扩大消费的重要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拓宽领域、增强功能、扩大增量、提升层次,增创发展新优势。一是强化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做强区域性金融中心,以魏家庄片区改造和西客站片区建设为契机,推进金融商务中心区和后台服务区建设,完善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区域性信息中心,加强信息传输基础设施建设,推广3G网络应用,加大软件产业扶持力度,加快齐鲁外包城建设,在国家级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中国软件名城和“数字泉城”创建上取得新进展。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用好我市作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的优惠政策,扶持第三方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整合会展资源,打造特色品牌,形成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二是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按照打造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要求,加快文化创意及动漫游戏、旅游会展、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产业发展,推进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和文化园区建设,扶持一批具有泉城特色和影响力的文化创意项目。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培育大型旅游集团,构建大旅游产业。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和经营模式,增强服务业的辐射带动力。挖掘生活性服务业吸纳就业的潜力,扶持发展特色餐饮服务业,统筹规划一批社区商业、养老托幼、家政服务等社区服务业项目,推进社区服务规范化和网络化,满足群众生活和就业需求。加强房地产市场调节和引导,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三是加快服务业载体建设。建设历下、市中等7个重点集聚区和盖家沟国际物流园、济南国际会展中心等30个重点园区,培育100家重点企业和100个重点品牌。加快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税源经济发展,筹划、引进和建设一批服务业项目,发展财务、法律、咨询等中介组织,逐步形成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体系。

(四)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十大行动”,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一是积极发展都市型、城郊型现代农业。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确保粮食安全,做强畜牧业、做优蔬菜业、做大林果花卉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和现代渔业,培植壮大鲍家芹菜、商南彩椒等30个特色品牌基地和都市农业园区,新发展规模以上农业企业35家,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50家。二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搞好农村多种经营,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大实用技术培训力度,为农民创造更多就业和增收机会。强化农业产业、经营、科技、标准等支撑体系建设,确保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三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南水北调济南段、东湖水库和腊山分洪工程建设,完成卧虎山等3座大中型水库和36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实施田山、邢家渡、胡家岸等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加大小流域综合治理力度。抓好荒山绿化、退耕还林、平原绿化、绿色通道等林业重点工程,完成造林8000公顷,完善农村气象监测预报服务体系,加强黄河堤防建设。四是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用好建设用地置换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搞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试点,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施城镇化建设提升工程,促进供水、供电、公交、通信、污水和垃圾处理网络化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实施道路畅通提升工程,加快市、县(市)区、乡镇、村路网建设。解决20万农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80%以上。五是提升县域经济实力。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分类指导,立足产业实际和长远发展,因地制宜规划产业布局,推进市区工业和基础设施向县域延伸,鼓励经济强县(区)增强发展质量与效益,继续支持商河等远郊县加快发展,实现城镇化、工业化和农村现代化协调发展。

(五)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切实把城市建设作为促发展、惠民生的战略措施抓紧抓好,着眼于增强承载功能,进一步拓展空间、完善配套、加强管理,在打造宜业宜居的现代化城市上实现新的突破。一是坚持科学规划引领。高起点编制各类专业专项规划,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提升东部新区、西部新城、小清河区域和老城区改造的规划策划,深化《济南市城市综合体发展布局规划》,完善《泉城特色标志区规划》。严格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二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奥体文博片区重点强化生活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金融服务、商务会展、科教研发、体育休闲等产业,带动210平方公里东部新区加快发展。西客站片区围绕“齐鲁新门户、泉城新商埠、城市新中心”的目标定位,加快6平方公里核心区、26平方公里中心区建设,带动120平方公里西部新城快速发展。小清河两岸重点搞好综合整治和连片开发,逐步将沿岸120平方公里打造成宜业宜居的新城区。三是改造提升老城区。提高土地利用率,推进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旧简易楼群改造,把老城区打造成功能布局合理、空间利用高效、服务经济发达的现代化城市中心。四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新区拓展还是老城提升,都要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适度超前,支撑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5%。优化城区路网结构,实施二环西路等道路建设改造和张庄路等50条道路大、中修工程,规范地下管网设施。做好省会城际铁路建设前期工作,支持京沪高铁西客站、石济客专等重点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济商高速公路,实施国道220线平阴段、104线黄河北段改造。启动1000千伏济南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建设。推进鹊华、玉清水厂升级改造,加快第二垃圾处理厂和水质净化四厂、中水处理站建设,强化污水处理厂运营监管,实现城市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实施防汛能力提升工程,完善排水体系,加强雨水收集设施建设。加快莲花山、西客站热源厂建设和供暖管网建设改造,完善城区天然气输配系统。优先发展大公交体系,搞好大型公交停车场站和换乘中心建设,推广智能交通系统,缓解交通拥堵。推进柳行河、龙脊河等4条干线河道、8条支线河道的截污改造工程。五是推进生态建设。完善“增雨、置采、控流、补源、节水”综合措施,继续做好保泉各项工作。做靓泉城特色标志区,深化明府城改造规划策划,启动百花洲片区改造试点,推进东护城河通航改造工程。严格落实南部山区保护与发展规划,加大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抓好城区绿化,加快西郊森林公园建设,建成一批区级公园、街头游园和绿地广场,整治完成第二批50座破损山体。六是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巩固提升迎全运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加大建筑渣土、违法违章建设、违法户外经营和城市脏乱差回潮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整治力度。继续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切实把区街工作重点转到城市管理、社区服务上来。整合完善数字化城管系统,构建管理与执法高效统一的“大城管”格局。

(六)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扩大开放赢得发展机遇,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动力和活力。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改制重组,通过改制上市、股权多元化改造等有效形式,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积极推进12户困难企业改革。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完善国资监管风险管控机制和惠民生保稳定长效机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体制改革和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促进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三是推动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开展用电大户与企业直接交易试点,推进部分基础产品价格改革。四是稳妥推进农村改革。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适度规模经营,推动集体林权制度和水管体制改革。五是抓好财税金融体制改革。落实好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开展扩权强镇和供销合作社改革试点,支持、规范面向“三农”的村镇银行、专业贷款公司和小额贷款组织发展。积极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六是深化社会事业改革。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完成市属艺术院团转企改革任务,创新社会事业发展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兴办社会事业,优化社会事业资源配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5项改革,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大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切实把外经贸工作重点转到拓市场、保份额、促平衡上来。一是扎实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稳定传统市场,深度开拓南美、非洲、俄罗斯等新兴市场。抓住与台湾直航的有利时机,加强对台经贸合作,引导企业用好在线广交会等对外贸易平台。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扩大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扶持有出口潜力的中小企业建设自主营销网络。优化出口通关流程,推进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建设。二是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做好项目策划包装,组织实施产业招商。坚持以我为主、择优选资,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研发环节。积极争取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优惠贷款,做好国外贷款项目筛选储备工作。三是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加大政策扶持、法规保障、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扩大日韩外包业务,拓展欧美市场,推进“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市”建设,力争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收入翻番。四是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对外投资、承包工程和外派劳务,收购国际品牌、营销网络、研发中心和矿产资源。实现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合同额20亿美元,营业额12亿美元。做好外事、侨务工作,积极拓展对外交流渠道和领域。

(七)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内需和调结构的重点,切实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完成为民办12件实事。一是努力扩大就业再就业。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挖掘政策投资和大项目带动就业的潜力,大力发展就业型产业,做好援企稳岗工作。健全创业服务体系,抓好就业见习基地和创业孵化园区建设。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建立服务、培训、维权三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输出工作机制,重点做好零就业家庭、残疾人、低保对象、破产企业职工、就业困难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城镇新增就业1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万人次,援助就业困难人员1万人,“双零家庭”保持动态消零。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44万、243万、84.9万、111万、68万,做好中断缴费人员社会保险接续,实现城镇无收入老年居民养老保险应保尽保,搞好新农保试点。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加强大病救助和困难家庭临时救助,加快公益性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慈善事业。三是改善群众住房条件。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廉租住房、实物配租房和棚改安置房建设,基本完成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任务。加快城中村改造、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新建农村住房7万户,改造危房1.5万户。进一步提高住房公积金覆盖率和使用率,惠及更多职工群众。四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完善政府助学体系,实现困难学生助学金全覆盖,确保适龄青少年全面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新建改建小区配套学校建设,加大中小学校房屋改造力度,推进盲、聋残疾儿童集中免费就读,解决好困难家庭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以实施“1610”工程为主线,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增强职业教育服务功能。五是提高居民健康保障水平。加强城乡基层卫生队伍及服务能力建设,新农合筹资保障标准提高到120元。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的可及性和安全性。加强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保持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六是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筹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为契机,建设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推出一批文艺创作精品。加快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按时完成农家书屋建设任务。七是探索全运会后体育场馆综合利用和管理运作方式,搞好运营维护,促进体育事业发展。

(八)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注重夯实社会和谐的基础,营造平安稳定的社会环境。一是高度重视平安创建工作。大力推进法治城市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完善领导干部定期接访、下访制度,畅通信访渠道,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不断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二是狠抓基层基础建设。探索社区管理服务体制改革,推广“五位一体”管理模式,解决好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问题。提高村(居)民自治水平,搞好第十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支持企事业单位加强民主管理。抓好民族宗教工作,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三是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加强应急体系建设,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做好地震和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的预警防范,强化公共避灾场所和人防工程建设管理。继续做好援川工作。加强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做好甲型流感疫情防控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四是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争做泉城文明人、争创全国文明城”为主题,推进新一轮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实施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工程,创造更好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品牌,引导市民从自我做起,提高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质,做好社会志愿服务工作,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常态化、科学化、制度化。扎实做好双拥共建工作,争创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四、努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新的形势和使命要求我们以发展转型为契机,创新政府工作,提高行政效能,增强引领科学发展的能力,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完成机构改革任务,进一步理顺工作机制,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确保政府机构改革中要求取消、下放、转移的事项落实到位。建立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公共安全及行政管理标准体系,规范政府行为,提高行政效率。以综合考评为抓手,加大对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的问责力度,促进政府服务创新创优。逐步理顺公共资源管理体制,加快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组织编制“十二五”发展规划,提高对转型发展的推动力和调控力。

(二)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坚持把科学民主决策作为行政基本制度,规范决策程序,健全重大事项集体研究、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决策评估等制度,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健全网络平台的信息公开、网上办事、调研咨询和督查落实等运行机制,办好12345市民服务热线。依法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加强权力运行监控,开展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探索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复议权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

(三)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化反腐倡廉教育,严格遵守廉洁从政各项纪律规定,完善防治腐败的制度体系,从腐败多发和易发环节入手,严查征地拆迁、企业改制、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重点工程、食品药品安全、社保基金和住房公积金管理等方面的案件,加强对扩内需、促增长项目和资金的跟踪审计监察。坚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预防腐败,强化对重点岗位、领域的监督。

(四)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通过作风转变促进各项任务落实,用工作实效检验作风建设成果。坚持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扑下身子、埋头苦干。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逐级落实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研究确定工作措施,破解发展难题,强化督察督办,抓好工作落实。全体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政绩观,切实增强宗旨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和服务意识,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多办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切实改善民生、造福百姓。

各位代表,形势催人奋进,任务光荣艰巨。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济南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提升境界,抢抓机遇,团结拼搏,为“维护省城稳定,发展省会经济,建设美丽泉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条:济南市加快文化产业振兴发展大盘敲定

下一条:济南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电话:0531-82765687, 82765671
邮箱:kjkf@ujn.edu.cn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邮编:250022


技术成果

发明专利

校内专家
Copyright 济南大学科技处 All rights reserved.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