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办公室   英文版    科技处    济南大学
 
当前栏目: 技术需求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正文
济南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发布日期:2010-04-26  来源:   浏览次数:

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9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应对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有效化解各种不利影响和困难,全市经济运行企稳回升,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全运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年完成生产总值3351.4亿元,增长12.2%,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5.8∶44.1∶50.1调整为5.6∶43.4∶51;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0.2亿元,增长1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5.4亿元,增长20.3%。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平稳发展。粮食生产连续七年丰收,全年总产289.5万吨,增长2.8%,创历史最好水平。集中打造了15个特色品牌基地和30个都市农业园区,“都市型”、“城郊型”农业发展步伐加快。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300家,新增3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011家,新增851家。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共发放各类政策性补贴4.97亿元,增加1.2亿元。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新建住房6.4万户、危房改造1.1万户;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16万户,自来水入村率达到95%。开工建设水利工程1700余项,完成市以上水利投资8.6亿元。

(二)工业经济持续回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153家,比年初增加224家;实现增加值1154亿元,增长11.2%。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58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9.5%,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自主创新能力增强,重汽集团获准组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浪潮集团被认定为“高性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齐鲁制药“哺乳动物细胞高效表达”实验室被认定为国家级工程实验室,中国软件名城试点建设正式启动,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加快推进。经济效益持续好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457亿元,增长28.7%,同比提高20.5个百分点。工业投入力度加大,全年完成投资541.8亿元,增长24.8%。节能减排成效显著,万元GDP能耗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进一步下降。

(三)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710.7亿元,增长13%,占GDP的比重达到51%。骨干流通企业保持较快发展,欧亚集团、英国乐购等一批知名流通企业落户我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实现增加值756.1亿元,增长13.1%,占服务业比重达到44.2%。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28.9亿元,增长15%,全市金融机构达到156家。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40.2亿元,增长17.9%;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332.6亿元,增长21.3%。举办各类展会130场,实现会展业营业收入2亿元,增长26.4%。物流及相关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535亿元,增长13.7%。

(四)投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5.4亿元,增长20.3%。“项目推进年”活动成效明显,重点推进的233个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79亿元。新增中央投资项目进展顺利,前四批新增中央投资共安排我市项目200个、资金4.7亿元,争取省调控资金24.1亿元,其中前三批178个项目全部实现开工率、资金配套率和问题整改率“三个百分之百”要求。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占全部投资的3.7%、8.8%、42.4%、26%。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突破,通过开展赴港、赴台等一系列招商活动,引进市外投资810亿元,增长6.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8.9%。

(五)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31.1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26%。奥体中心场馆、全运村、奥体酒店等全运会场馆及配套设施全面完成,十一届全运会取得圆满成功。全民健身中心、大明湖综合整治、园博园、小清河综合治理一期等重点工程顺利完工。新城区建设步伐加快,东部新区初具规模,西部新城及西客站规划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重点整治工程取得重大突破,改造提升城区干道和背街小巷路灯设施,基本实现二环路以内路灯照明全覆盖;重点城市窗口、城市出入口及居民小区整治工程全部完工。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

(六)消费市场保持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7.9亿元,增长19.3%。住房、汽车等消费热点保持活跃,实现汽车类销售额154.2亿元,增长51.5%。假期消费、旅游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实现国内旅游业务总收入250.1亿元,增长22.1%。其中“国庆黄金周”期间接待游客410.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9.3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家电下乡”、“以旧换新”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取得积极成果,销售家电下乡产品20.2万台(件),增长2.2倍;销售额4.1亿元,增长3.2倍;“以旧换新”实现交易额3.5亿元;“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营销网络实现销售额16.8亿元。物价水平低位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33%,比上年下降5.36个百分点。

(七)财政金融形势向好。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0.2亿元,增长13%。其中税收收入164.9亿元,增长13%,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78.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59.3亿元,增长17.1%,对结构调整、“三农”建设、民生保障、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金融存贷款大幅增长。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6422.7亿元,比年初增长25.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11.5亿元,比年初增长20.3%。本外币贷款余额6200.6亿元,比年初增长27.9%,当年净增1354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3525亿元,比年初增长48.6%。信贷资金对重点领域支持力度加大,城市建设、重点企业生产、农业等领域贷款规模明显增加。

(八)改革开放取得积极成效。国企改革取得新突破,实施企业改革改组项目12个,其中大观园商场、济南化肥厂、人民商场等6个资产重组项目顺利完成。资本市场稳步发展,中润置业成功借壳上市,积成电子IPO上市通过中国证监会审核,重汽、浪潮等一批上市公司再融资超过120亿元。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出台了《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启动了章丘市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长清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任务基本完成。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实际到账外资9.8亿美元,增长13.4%。“走出去”战略取得新成效,新设境外企业26家,中方协议投资额1.14亿美元,同比增长2.5倍。

(九)民生建设进一步加快。为民办9件实事全面完成。安置城镇就业再就业14.8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8.8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全市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6.6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83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3.2万人,分别增长6.6%、5.3%和8.9%。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出台了《济南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公共卫生服务、基本药物制度等医改项目启动实施。全市75个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全部完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到222所,标准化建设率100%,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进一步提高。棚户区改造加快推进,36个集中片区和31个零星片区改造工作顺利推进,开工建设安置房210万平方米,顺河街、发祥巷等6个片区项目竣工,8000余户居民陆续回迁入住。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21.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04.8元,分别增长9.2%和8.7%。

总体看,2009年,我市有效抵御了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运行逐月逐季回升,整体形势好于预期。但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一些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是工业经济面临的困难仍然较多。部分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局面还没有彻底扭转,尤其是冶金钢铁产业受冲击较大;新兴产业规模小、带动作用弱,产业升级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二是民间投资规模偏小。与国有投资相比,增长速度明显偏低,扩大民间投资的政策环境与机制环境还不够完善。三是外贸出口形势严峻。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重点出口企业出口规模大幅下降,中小出口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扩大出口面临较大压力。四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仍然较大,公共服务能力需进一步加强。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高度重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从发展环境看,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将持续存在,世界经济回升的基础仍比较脆弱,实现全面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国内经济虽然企稳回升,但面临的外部需求依然严峻,内生动力还不强。我市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繁重,面临的困难和矛盾还比较多。但也要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更多有利条件。一是整体发展环境继续宽松。世界经济有望保持复苏势头,中央也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注重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着重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有利于我们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和推进结构调整。二是在多年发展中,我市产业积累了较好的发展基础,特别是经过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市场主体的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内在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产业支撑更加有力。三是投资和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三大新区建设全面推进,一批城市综合体建设步伐加快,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初步测算,全市千万元以上投资项目达1050个,总投资规模约6340亿元,年度投资1560亿元。国家促进消费的系列政策措施将继续实施,效应更加明显,新的消费热点逐步形成,农村市场不断扩大,消费市场可望持续向好。四是近年来全市经济建设、城市面貌、行政效率和社会民生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综合发展环境显著改善。特别是全运会的成功举办,极大激发了全市上下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热情,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着眼于推进济南跨越提升、转型升级和全面突破,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惠民生、保稳定重点工作,加快建设宜业宜居的现代化省会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努力实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外贸出口增长10%,实际到账外资7亿美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8%,现代服务业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万元GDP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全面完成“十一五”任务目标。

三、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形成服务经济主体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强力支撑、现代农业突破发展的高层次产业结构。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全面落实“三三四”工业产业发展规划和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按照“建设重大项目、壮大核心企业、构建产业链条”的思路,积极实施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努力打造以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为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一是坚持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两头抓”,实现产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做强交通装备、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三大主导产业,确保三大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1000亿元。加快重汽工业园、浪潮光电子产业园、鲁能电工电气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重汽、浪潮、山水、九阳等龙头骨干企业膨胀壮大。加快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强化政策资金扶持,完善公共技术与信息交流服务平台,重点支持100家创新型企业和300家成长型企业加快发展。二是加大自主创新力度。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产学研结合,力争全市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350家以上。加大重大技术专项和关键技术攻关,努力在集成电路、光伏发电、半导体照明、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标准。加大政府资金支持力度,引导企业扩大对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的投入,力争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85%以上。三是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抓住承办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的有利时机,加快新能源和生物工程技术开发应用,积极推进北车风电产业园、力诺300MW光伏电池、富士康LED照明等项目建设,培植壮大力诺、华艺、齐鲁制药、福瑞达等一批重点企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大规模、加快发展。四是扎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推进节能型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完成水质净化四厂、柳行中水处理站及配套污水处理管网设施建设,抓好火电、钢铁等重点行业脱硫设施改造,实施一批煤改气、煤改电等清洁能源替代项目,确保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各项目标。2.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省会优势,在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精心打造“济南服务”品牌,着力构建金融保险、信息软件、现代物流、旅游会展四大区域性服务中心。一是加快重点服务业发展。金融业,加快济南金融商务中心区规划和建设,规划东部新区和西部新城金融商务区,争取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城市银行和东亚银行落户我市。积极发展证券、期货、信托、基金、金融租赁、金融后台服务等新型金融业态,进一步丰富金融服务体系,壮大产业实力。信息服务业,全面推进“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工作,加快中日IT桥梁工程师交流示范基地、华强信息产业高端服务业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一城五区”软件城发展格局。物流业,完善物流基础设施配套,加快重点物流园区与节点建设,打造2-3家互联互通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扶持壮大佳怡物流、零点物流港等10家综合实力较强的物流企业,培育一批为钢铁、汽车和零部件等大批量运输产业配套服务的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建立文化产业综合服务平台,推进30个文化园区建设发展,搞好城市文化中心规划建设。加快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建设,创作更多原创精品。旅游业,完善旅游景区配套设施和功能,整合旅游资源,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培育壮大银座、山东交运等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加强区域间旅游合作,努力构建大旅游产业格局。会展业,启动西部新城会展交易中心建设,继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做大做优信博会、文博会等品牌展会,争办一批国内外知名展会。房地产业,加快市场整合,引进、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大型房地产企业集团,加快开发一批规模大、品质高、环境美的高档化住宅小区,推进九曲片区、领秀城等重点项目建设。二是抓好服务业发展载体建设。继续推进7个服务业重点城区和30个重点园区建设,大力开展“三个一百”工程,集中力量支持100家规模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培育提升100个有影响、有特色的知名品牌,加快推进100个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项目,为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都市型”和“城郊型”农业,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在坚持粮食生产“三条底线”的基础上,继续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品牌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三大工程,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新增农业龙头企业35家,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50家,重点打造10个品牌基地和20个都市农业园区。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确保腊山分洪道全线贯通,扎实推进3座大中型水库和36座小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加大造林绿化、湿地保护、水土保持等工作力度。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强中心城镇辐射带动作用。继续开展新农村城镇建设行动,重点扶持剩余8个乡镇驻地小城镇改造建设。进一步放宽城镇户籍限制,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力争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5%以上。

(二)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一是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大力实施新区带动战略,高起点编制东部新区、西部新城、小清河两岸三大新区发展规划,推进奥体文博、西客站等重点片区建设,形成一批体现泉城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地标性建筑,增强区域带动能力。加快老城区改造提升步伐,重点抓好12平方公里棚户区、18平方公里城中村和危旧简易楼群改造,基本完成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任务,启动45个旧村改造项目。搞好地上与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努力扩大城区发展空间。二是加快推进城市综合体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结合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提升,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体规划、功能定位和推进机制,加快建设大学科技园、泉城路、万达广场、华山片区等一批城市综合体。三是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省会城际铁路建设前期工作,开工石济客运专线济南段、济商高速公路、济洛路客运站等项目,加快推进京沪高铁济南段、建邦黄河公路大桥等项目进度,完善区域交通网络。加快实施纬十二路、二环西路、张庄路等城市道路改造工程,积极推进城市快速轨道交通、长齐黄河大桥等项目前期工作,着力构建现代化、立体式城市交通体系。加快小清河综合治理二期工程、西客站热源厂等重点项目建设。启动实施明府城保护改造工程,加快东护城河改造,实现护城河全程通航。深入实施“数字泉城”工程,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网、无线宽带网等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继续强力推进城市“八乱”整治,巩固提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强化属地管理,明确市、区、街、居城市管理责任,深化部门协作,加强社会宣传,推动城市管理由突击整治向长效治理转变,实现城市管理全覆盖、统筹化和长效化。

(三)增强投资和消费拉动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继续把投资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支撑,保持合理投速与规模,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把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完善政策措施,提升消费规模和水平,切实增强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1.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把握好资金投入的方向、节奏和力度,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提高投资效率和效益,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是加大重点建设项目推进力度。继续开展“项目推进年”活动,筛选确定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城建项目和社会民生项目,着力加以推进。进一步完善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和项目负责人制度,加大考核和调度管理力度,形成重点项目建设推进长效机制。立足“十二五”及长远发展,策划储备一批大项目,增强投资发展后劲。二是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在扎实推进现有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建设的同时,精心策划一批符合国家和省政策投向的重大项目,继续争取资金支持。积极落实农行、中行和建行3年投入950亿元的信贷协议,进一步创新银政企合作方式,加快担保体系建设,吸引更多银行信贷资金支持我市城市建设、产业升级和社会民生发展。加大推进企业上市力度,鼓励、引导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三是努力扩大民间投资。全面落实国家和省鼓励民间投资的有关意见,研究出台我市配套政策措施,力争全市民间投资比重达到60%以上。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领域,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以并购、参股、控股等多种方式,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完善民间投资担保机制,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扩大民营企业在股票、债券市场上的筹资规模。

2.努力促进消费需求持续较快增长。一是努力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全面落实国家完善收入分配、增加收入的各项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在效益提升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职工工资和福利水平,逐步建立职工工资合理增长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困难群体社会保障水平,努力做好困难群体的就业安置,改善居民消费预期,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即期消费能力。二是积极拓展消费空间。进一步完善商贸流通体系,加快推进泉城商业核心区建设,扩大鲁商、贵和等大型商业企业集团的消费辐射范围,积极吸引外来消费。扩大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节能产品惠民等活动范围,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扶持新建和改造600个标准化农家店,健全完善农村销售网络,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积极发展新型消费模式,鼓励发展信用消费,稳定扩大汽车、住房等热点消费;支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流通方式,努力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三是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全力落实好各项鼓励消费的政策措施,加强价格调控监管,加大对制假售假、哄抬物价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创建安全、放心、便捷的消费环境。

(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监管风险管控机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以独资、参股、控股、合作、联营和特许等方式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支持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国企、金融、社会等领域。加快推进垄断性行业和市政公用事业改革,扩大城市供水供热供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特许经营范围,加快推进水价和天然气价格改革。继续完善农村产权流转市场,鼓励农民通过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章丘市农村现代金融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推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发展。进一步加快资本、土地、人才等要素市场建设,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鼓励企业在稳定传统市场、保住原有份额的同时,加大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开拓力度,提高市场占有率。针对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加快出口产品、出口方式调整,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继续加大对出口大户和主导产品的支持力度,选择一批产品竞争力强、出口潜力大的中小企业,给予资金、政策扶持,促其尽快形成新的出口增长点。把握当前产业转移和资金流动新趋势,坚持“上挂央企、外引高端、内联周边”的思路,以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为重点,做好项目策划包装,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招商,确保全年引资900亿元以上。抓住中国软件名城创建试点的有利机遇,充分发挥“中国软件服务外包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强化政策扶持和人才培养,大力发展服务外包,进一步扩大日韩外包业务,拓展欧美市场。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并购或投资建厂,带动全市产品出口和劳务输出。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完成为民办12件实事。一是努力扩大就业再就业。全面落实各项促进就业政策,以农民工、应届毕业生等就业群体为重点,组织开展劳动者技能培训;继续实施创业助推行动,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快形成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确保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万人次,援助就业困难人员1万人,“双零家庭”保持动态消零。二是继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认真落实各项社会保险政策,以非公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开展新型农保制度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办法出台。三是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全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制订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有序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等5项改革,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四是努力改善群众住房条件。继续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棚户区改造和廉租住房建设进度,确保基本完成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任务,落实好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努力解决中低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问题。继续抓好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新建农村住房7万户,改造危房1.5万户。

(六)全力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今年重点是在规划总体思路基础上,集合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认真做好全市总体规划、66个专项规划和3个区域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目标任务、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改革与政策等,形成全市“十二五”总体规划纲要草案。同时,继续深化重大专题研究,进一步充实完善专项规划体系,加强部门分工和衔接,做实做细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切实增强对行业、区域发展的指导作用。

上一条:2010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

下一条:济南市长张建国:科学描绘济南建设发展宏伟蓝图

电话:0531-82765687, 82765671
邮箱:kjkf@ujn.edu.cn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南辛庄西路336号
邮编:250022


技术成果

发明专利

校内专家
Copyright 济南大学科技处 All rights reserved.2019